2025-08-06,一本在中国科普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刊物 ——《科学画报》在上海创刊,成为中国第一本通俗科普期刊。
《科学画报》创刊号(2025-08-06)
20世纪初,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变革时期,科学救国的思潮涌动。1915年,中国科学社成立,其创办的《科学》杂志在传播科学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,但主要面向专业人士和知识精英。而时任中国科学社总干事的杨孝述先生敏锐地察觉到,广大普通民众和儿童同样迫切需要科学知识的滋养,可市面上却缺乏适合他们阅读的科普读物。
1929年,杨孝述在杨杏佛等人的支持下,创办了“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”。1933年2月,他恢复了停顿多年的面向公众的通俗科学演讲活动。在此过程中,杨孝述越发觉得,要让科学知识真正深入民间,还需一本图文并茂的通俗科学刊物相配合。于是,他在1933年6月的理事会上提出创办这样一份月刊的建议,这一想法得到了杨杏佛、周仁等理事的大力支持,并顺利获得通过。
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,仅仅两个月后,《科学画报》便正式问世,为半月刊,由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发行。创刊初期,冯执中担任经理编辑,不久后杨孝述兼任此职。为明确《科学》与《科学画报》的分工,杨孝述提出改革方案,将《科学》定位为“介绍精深之科学”,而《科学画报》则成为 “普及科学知识于儿童与一般民众之工具” 。
《科学画报》有着明确且极具前瞻性的办刊宗旨,那就是 “要把普通科学知识输送到民间(工农群众和中小学生)去”。在办刊方式上,采用“用简单文字和明白有意义的图画或照片,把世界最新的科学发明、事实、现象、应用、理论以及谐说、游戏都介绍给他们”,期望让科学逐渐融入民众生活,消除民众对科学的神秘感。
从内容来看,当时的《科学画报》主要编译国外科普期刊上的世界最新科技知识,同时邀请知名科学家结合自身专业撰写长篇连载。该刊的编辑团队堪称豪华,除杨孝述担任总编辑外,化学家曹惠群、工程学家周仁、生理学家卢于道等担任常务编辑,生物学家秉志、气象学家竺可桢、科学评论家任鸿隽、语言学家赵元任等众多学界泰斗为特约撰稿人。在这些优秀科学家的努力下,《科学画报》迅速获得了读者的喜爱,发行量很快突破2万册。
为了向妇女和少年儿童普及科学知识,1937年2月至6月间,编辑部还刊印了《家常科学》九册。此外,《科学画报》十分重视与读者的互动,专门组织了“科学咨询部”,解答读者问题,并将有普遍意义的问答刊登在“读者信箱”专栏。
20世纪70年代的《科学画报》
《科学画报》的诞生,填补了当时中国通俗科普期刊的空白,开启了中国科普事业的新篇章。它不仅传播了科学知识,更在民众心中种下了科学的种子,激发了无数人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,为培养未来的科学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,在中国科普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参考来源:中国科普网、新浪网、《上海老年报》